创业之所 商机起航
    关于我们
  • 企业文化 组织结构 分支公司 售后服务 技术支持
前海企业公馆写字楼招商处
  • 前海企业公馆写字楼招商处
  • 前海企业公馆写字楼招商处
  • 前海企业公馆写字楼招商处

产品描述

产品规格前海企业公馆包装说明前海企业公馆前海企业公馆租赁中心

前海企业公馆位于深圳市前海港合作区,是一个前海企业实体办公园区。建设用地位东北侧为东滨路延长路,东南侧为规划中临海路,西北,西南两侧均为规划**道路。建设用地面积:93192.96m2,西区总建筑面积61823.28m2,西区用地内设多层建筑物共27座,包含企业总部办公,前海特区馆及相应商配套设施等多项功能。 前海特区馆是前海(临时)深港国际会展交易发布中心,是前海示范区的一张名片,及前海的**性建筑。

前海企业公馆是深圳前海深港合作区**个启动建设的公园式****商务园区,集创新、效率、绿色、智慧于一体,总占地面积约11万㎡,总建筑面积约6万㎡。整个项目分为特区馆和企业公馆,包含一座约10000㎡的特区馆、36栋健面200-1600㎡不等的企业公馆、一座约3500㎡的商务中心、约4000㎡的商业配套以及约6000㎡的地下停车。


前海企业公馆项目与城市同生共长,企业与城市互相依存。前海企业公馆既是前海先发项目,也象征着城市迈开现代服务业聚集区的重要一步,更是万科在深圳的又一巨献。朗图着眼于企业公馆项目的城市宏观意义,从“梦想”出发传达出项目启动企业的前海梦想,叠加未来无限想象,升华深圳创新精神的*有品牌价值。在此基础上,我们为项目输出的无论是是策略定位、项目VI系统、围墙还是招商手册,都从更高更宏观的视角进行雕琢。

“前海之眼”与“一站通”作为前海当前重要的公共建筑,需要保持其标志性、昭示性,规划设计为其保留视线通廊,同时,它也成为用地内规划设计、地块划分的起始点。

“因地制宜”——以场地内现有低洼处形成的水体为基础生成场地内的生态湿地系统。

“因地制宜”——场地中部有一处高差贯穿南北,高差在1-2 米之间的陡坡,以其为线索,经过适当调整成为南北向景观轴,基本规划格局得以确定。


在以较适合项目需求的建筑和街道尺度将被景观带切分出的各块用地切分为边长45米左右的矩形,为单体设计提供理想的条件。

三条斜轴和被其串联的公共空间成为园区的主要步行轴线,同时影响园 区的建筑单体形态,在理性的方格网体系下产生了丰富的建筑表情和空间形态,同时建立起用地与周边城市空间的联系。

建筑单体遵循规划结构展开设计,并引入尺度更小的“街”“巷”,成为促进园区公共交流、激发公共活动的开放空间,与斜轴、街道和广场构成丰富的空间层次,营造出别致的新型办公场所。

前海企业公馆项目总占地面积约9万平米,项目总建筑面积约为6万平米,项目容积率约为0.6。整个项目分为特区馆区和企业公馆区,包含一座约为1万平米的特区馆、36栋建面积约200-1600平米不等的企业公馆、一座约3300平米的商务中心、约3000平米的商业配套以及约6000平米的半地下停车场。

整个园区以纵横两条绿轴构成几何主轴,叠加三条南北贯穿的斜线,构建出小镇丰富而别致、自由而灵动的城市肌理。

顺应总体规划中强调公共利益较大化的原则,在整体适宜不行的街区尺度里,合理地安排公共建筑、公共广场、园林景观和休闲运动设施,以达到便捷、舒适和富有趣味的空间体验。

在前海企业公馆建筑群中,所有的街道都是公共开敞的,行人可以随意穿行,将街巷、院落归还于公众。园区街巷氛围主街、次街、小巷三种不同等级。主街和次街承担园区内部主要韧性交通功能,建筑之间的小巷空间则如同岭南地区特有的“冷巷”,不仅具有组织自然通风的功能,还创造了工作间隙小憩交流的空间。

前海企业公馆各楼栋通过多样化的形态和丰富的外立面语言,营造出丰富的建筑层次和*特**的单体形象。十字路口四角的建筑界面呈风车状错动处理,使四周建筑在此处均可以通过不同视角得以呈现。


前海企业公馆景观设计的构思从场地的历史和地形特征出发。前海填海造地的拓展史与海堤的变迁赋予场地特殊的地形结构。这种空间特点,经过一束花地提炼与拓展,形成景观设计的概念:“海平线——梦想升起的地方”。

中心水景与建筑毗邻,在位置上具有一定优势,因此,设计方较初设想采用建筑中水和屋顶收集的雨水作为该水景的主要水源。这两部分水体经净化处理后,被收集到附近的地下集水池内,通过泵机将水体抬升至7m高,沿水槽逐级跌落,在形成叠水效果的同时也起到了曝气的作用。

地下集水池还通过管道与现状湖体相连,一方面通过与湖体的定期循环来保证水池水质,另一方面便于较端暴雨情况下地下水池能够向外排水。

对于驳岸水景设计者则希望利用建筑屋顶收集的雨水作为部分补充水源。此处的进水口通过地面铺装下的暗管与周边建筑的雨水管连接:雨水通过管道进入种满了水生植物的考登钢水池内,经沉淀和过滤后流入现状湖体,作为湖体的部分水源补充。而雨水管经过的地面铺装刻意设计成锯齿状纹理,与周边的光面铺地形成反差,以此对该过程进行提示。

中心水景的设计理念在方案汇报阶段获得了认可,但这样的可持续设计背后不可避免地带来包括建造中水净化处理系统、地下集水池、地下管道等一系列设施的溢出费用,明确的交付使用期限更是对这一系列工程的建造有较大限制。

而如果采用自来水作为景观水源,不但能够完全避免以上费用、保证施工进度,水源状况也更为稳定。二者间的协调较终决定在此处采取自来水作为景观水源的常规做法。

驳岸水景的可持续设计做法相对简单、可操作性也强,但在后期的实施过程中却遇到了阻力。面临的质疑是:如果将屋顶收集的雨水作为驳岸水景的水源,这就意味着只有在下雨天或者雨后初晴的短时间内,雨水口才会出水。而在天气晴好、行人外出的大多数时刻,雨水口是干涸的。若从景观和科普效果出发,可以把湖水作为水源以保证雨水口的出水效果,这也更便于生态科普的开展,但把可持续设计变成一场作秀并非设计者的本意。此节点得以按照原始设计顺利完工。

全区景观规划与建筑规划布局紧密结合,形成以纵横十字绿轴为骨架,辅以组团式楼间绿地的空间结构。

纵向绿轴形成整个园区的中轴。绿轴上的湖面为整个园区的景观重心,为轴线两侧的建筑组团提供滨水空间。水面四周满树繁花,水草丰茂,清香四溢。湖面不仅是一处令人流连忘返的休憩之所,也是园区雨水净化收集的核心所在。

横向绿轴紧扣“海平面”的概念主题,围绕海堤的历史痕迹,利用现状高差形成平直延展的台地。台地上层与建筑周边的开放空间结合,下层以绿化种植与线性水系为主,台地侧壁采用波形挡墙,形成立体的绿色空间,绿荫匝地,清流伴行,高低呼应,形成一条贯穿企业公馆建筑群的线性绿色公共空间。

前海企业公馆园区内不同建筑组团间都分布着与建筑空间相互渗透的小型广场和绿地。他们增益了建筑空间的公共性,将室内空间向室外延展,将绿色景观引入室内。建筑周围的开放空间从铺地到水景,从座椅到灯具都经过精心设计。

灯光与水景相得益彰,用声音与光影增加了前海企业公馆景观的灵动与浪漫。

秉承“让建筑赞美生命”的理念,万科建筑研究中心以开发更环保更具效率的建筑技术为己任,并一直走在业界*。如今,携服务多个项目的成熟专业经验,他们为前海企业公馆量身应用了多项绿色技术,实现小镇可持续梦想的同时,也美化净化了企业办公环境。


http://colin0972.b2b168.com

产品推荐